第一百一十六章 魏国风云-《三国新势力:辽东我称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曹芳松了一口气,心想司马懿还没狂妄到不听话的地步,询问道:“燕国吞并高句丽,灭我之属国,损我大魏之国威,大将军曹爽提议出兵,太尉的看法呢,是否应当出兵燕国?”

    这一次明显加重了音量,放缓了语气,也让司马懿能听个切实。

    司马懿茫然道:“燕国猖獗,尤为可恨。可惜此去辽东路途遥远,有数千里之遥,辎重支援、运送物资都极为困难,莫说是出兵,抵达辽东便已人困马乏,又如何能与之一战?老臣建议不出兵为好。”

    “不错,远征辽东,凶险万分,理应放缓脚步。”

    曹芳点了点头,群臣也颇为赞许,毕竟辽东腹地深远,此去便是四千里的征途,攻伐难度比吴、蜀二国还要困难,否则也不会从公孙度到公孙修四代人安然无恙的度过百年时间。

    即便是当年的曹操,也只是收服青州之际,逐走了海滨一带控制东莱诸县的辽将柳毅而已,并未追击灭辽。为追击袁绍的二子及残部诸将,公元207年三月,曹操决意征乌桓,正赶上初夏的雨水下过不停,沿海一带泥泞难行,曹军受阻无法前进。道路每逢夏秋两季常常积水,浅不能通车马,深不能载舟船,是长期无法解决的难题。

    最后还是在田畴的建议“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,不得进而退,懈弛无备。若默回军,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,出空虚之地,路近而便,掩其不备,蹋顿可不战而禽也。”

    曹操最终选择退兵,不走意料之中的无终县,而是绕道从卢龙口,出其不意的避开了乌桓大军的视线。到了八月中旬,曹操登上白狼山,突然与乌桓大军相遇,彼时曹军的辎重都在军队后面,身披铠甲的将士很少。幸好老曹看出乌桓军也军容不整,急忙命令张辽发动进攻,乌桓军队大乱,投降的胡人与汉人共有二十多万。

    在解决完乌桓、袁氏兄弟后,天气已进入隆冬之际,又遇大旱,二百里之内没有水源,缺乏粮食,曹操只得杀了数千匹马,饮马血、食马肉,挖地三十余丈才找到水源。

    回许昌后,曹操大肆奖赏先前劝谏不要征乌桓的幕僚,感慨能破乌桓纯属是运气跟天意:“孤前行,乘危以徼幸。虽得之,天所佐也,    顾不可以为常。”

    若是给曹操再选择一次机会,肯定不愿征乌桓,毕竟极有可能全军覆没,其凶险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曹爽眼看从陛下到群臣居然都反对征辽东,这还怎能立威于天下?忙道:“陛下勿扰,燕贼狂妄至极,明明是我大魏的属国,却敢擅行吞灭高句丽,此乃自立之实,正好可借这一理由出兵伐之。”

    曹芳皱眉道:“可是此去辽东,艰难万分,太祖尚且侥幸天道佐之。青龙三年毌丘俭伐辽、景初二年太傅伐辽,皆无功而返。大将军伐辽,又有几分把握?”

    这话倒也擅长制衡之术,风轻云淡地驳斥了曹爽征辽东的意图,又把火势往司马懿身上引。

    你大将军自觉能征辽,难道治军胜得过太祖跟司马懿么?

    曹爽眉头一皱,望了眼旁边的司马懿,仍是一副老迈昏聩的样子,心中大为不爽:“老贼自从文帝年间,便受重用,这世家是一日比一日猖獗,宗亲屡受打压,没机会探头。二年前征辽东都败了,又有什么资格谈用兵之术呢?”

    想通此节,昂然道:“陛下,臣有把握可平定辽东。燕国虽远,行则必至,至于破敌之策,公孙修虽得高句丽,人心未附。又内迁百姓,根基未稳,一旦陷入动乱,必然也跟着思乱。”

    不等曹芳答话,蒋济在一旁冷笑道:“陛下,臣以为不可。大将军从未有领兵的经验,居宫中朝堂、弹劾‘逆臣’、审计度事,尚且无虑,若论带兵伐辽,恐不见得胜于太傅或者毌丘俭。”

    浓浓的火药味一触即发,暗指曹爽只会在朝中搬弄是非、弹劾世家,却无半分用兵之能。

    曹爽登时气结:“你……”

    曹芳眉头一皱,和稀泥的说:“那倒未必,情况不定,形势不同,结果自然不同。或许,大将军亦有自己的妙策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圣明,臣已有良策对应,无需恐惧。”

    曹爽眼看陛下开口了,阴阳怪气地说:“臣以为,用兵当重拳出击,不给辽东公孙氏有喘息之机。既然要战,作为用兵者就应当斩草除根,而不是养寇自重,亦或者一味地夸大其词,轻敌自负。昔秦并六国之际,秦王欲灭楚,询问李信、王翦二将,多少兵马可灭楚国?李信答曰二十万,王翦答曰六十万大军。秦王觉六十万大军伐楚耗费兵力,几乎调空了秦国所有的兵力,随即选择采纳李信为主将。其结果是伐楚不顺,先有昌平君之反,秦军粮道将断,无法东进,只得返师收复郢陈,后被项燕背后追击,导致大败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曹爽若有若无地瞥了眼司马懿,指桑骂槐的意思呼之欲出。司马懿满脸平静地点了点头,拒不否认,答道:“辽东之战确实是老夫大意轻敌。唉!臣是李信。”

    “臣是李信”四字则是面向曹芳说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